為女人說故事
作者:鄧惠文
每次掏出名片,總有人好奇地問:「精神科醫師都做些什麼?」
「妳們的工作就是跟人聊天吧?」
雖然這種看法不完全錯誤,但到底也不太正確。我們看診的時候,的確是在說話,但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「聊天」,事實上我們所謂的「會談」比聊天複雜得多。首先必須能聽懂個案的故事,要從表面聽到裡面,還要從弦內聽到弦外之音,運用精神醫學的知識,分析個案的各種心結,然後在語言上採取適當的「速度」與「力道」,協助個案改變有害身心健康的想法。
在這樣密切的互動過程中,因為某種微妙的共鳴,有時醫師會對某一類個案特別感到專注,或是特別有使命感。當然,受過訓練的心理醫師都知道,這種共鳴在心理治療的專業上可能會是一項干擾,可能會限制治療的客觀性,所以一定要有充分的自覺與超越。
對我而言,這種觸動內心的個案類型就是女性。
我看過許多的女性個案,她們的故事在我心中激起波瀾:
為什麼這些善良、努力、充滿潛力的女性,不能快樂呢?
煩惱、憂鬱真的是女人的宿命嗎?
從我開始當精神科醫師,就對這些事情耿耿於懷。在聆聽女人的工作中瞭解女人,也心疼女人。生理學可以說明壓力對身體的影響,藥物可以改善情緒,但這些醫學知識說不出女人細膩複雜的心聲。如果想解開煩惱的癥結,還是需要女性觀點的覺察與分析。
其實,女人並不是天生苦悶,青春期之前的小女孩常覺得自己是被愛的、幸福的。隨著年齡與身體的成長,進入成年女性的角色之後,才開啟永無止境的煩惱。女性成年後,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二至三倍,平均每四個女人就有一個曾經憂鬱,這都是小女孩所沒有的問題。
所以,我試著問自己,小時候跟現在到底有什麼不同?
從前是什麼讓小女孩幸福,現在是什麼讓大女人煩惱?
我記憶中最完全的幸福感,存在於每晚睡前爸媽讀床邊故事的那幾年。雖然那段時間很短,五歲時我就失去了父親,但當時他錄下的故事錄音帶,卻成為我日後療癒受傷心情的萬靈丹。我小心保存著它們,只有在最低潮的時候才取出聆聽,戀愛受挫的時候,失落胎兒的時候,還有阿媽離世之後,那些無法感覺天空有任何光亮的時期。
其實會有那些錄音帶,是因為我太喜歡聽故事,簡直到了著迷的程度,每個故事都要求重複讀上十幾次,不勝其擾的父母只好錄音以便重複播放。沒想到長大之後,我還是喜歡聽故事,喜歡到跑去當精神科醫師,每天聽個案講她們的故事,變成專職的工作了。
不過,小女孩聽的故事都很美好,女主角天生麗質、人見人愛,即使經歷各種曲折,最後總會被白馬王子解救,入主堂皇的城堡,獲得最漂亮的衣服,通常還會附帶一隻善解人意的寵物。而我現在聽的故事—作為醫師、穿著白袍看診時聽到的故事,一樣被稱為「床邊」故事(這是醫學上所謂「臨床」(bedside)的「床」),但內容與上述情節完全不同。現實中,女人的遭遇往往與小女孩的期待大相逕庭:
首先,工作累得要命,家人要求無盡,心情起起落落,而且永遠覺得自己不夠美麗。至於白馬王子,不但未曾現身,在尋覓的過程中還常遇到無心負心的男人,不然就是具備各種毛病,發生溝通障礙,總之就是不如人意。那城堡呢?有個小小的公寓就很棒了,可能還為此要繳二十年的貸款。漂亮的衣服或許可以期待,但畢竟要用自己辛苦工作的所得去交換。最後大概只有寵物跟童話故事中一樣,勉強能充作寂寞時的伴侶。
這些差距讓長大的女人感到失落,因為自己永遠不會成為理想中的公主,心中的夢土飄渺無蹤。愈是回憶童年的美好故事,女人就愈難過。或許我們需要一些新的故事,讓女人尋回幸福的感覺。
什麼樣的故事能讓女人重拾幸福感呢?
心情疲憊的女人最需要被瞭解、被肯定的感覺;而最討厭的,就是聽到「妳應該這樣那樣」的高談闊論。這個世界想對女人說教的傢伙實在太多了,能帶給女人愛的卻太少。
我常把女人的心情說成故事,讓更多女性分享。我想說的故事,都是女人的生活細節與私密想法,在這些熟悉的場景中,讓女人再度成為真正的主角。
這些故事沒有嚴肅的教義,但「有人為妳講故事」的意象卻可以撫慰破碎的心靈。因為女人心中有一個角落,住著深信大家都愛她的甜蜜小女孩,是嚴苛的成長過程使她退縮,不再露面。聽故事的時候,寂寞的小女孩接到熟悉的呼喚,會興高采烈地跑出來,和努力扮演著女人角色的我們一起聆聽。她那種什麼都不怕的天真,還有相信別人喜歡她的安全感,總是會讓我勇敢起來,平靜下來,去面對我該面對的事。
對於許多用力活著的可愛女性,我認為她們都值得更幸福。這是女性音樂館的最後一篇文章,我想說:
別再沈溺於那些欺騙女人的童話故事了。尋找真實世界中的女人角色,肯定自己的感受與想法。
期望心情曾經受傷的女人們能夠在「自己是主角」的故事中,得到撫慰和勇氣。
引用自KKBOXhttp://www.kkbox.com.tw/funky/106/106_0_2600_0_0_0.html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