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暴新現象
作者:鄧惠文
別以為只有女性才是家暴的受害者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今年到九月為止,台北市男性受家暴案件佔全部家暴案件之26.8%。若與過去比較,93年是10.5%,94年為17.2%,95年24.7%,似乎男性受暴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
許多人大驚:難道現代女人走野蠻風,都學會打老公了嗎?
其實,這些數據中的「受暴男性」,男童和青少年佔了大部分,施暴者也不見得是女性。除了少數老婆打老公、媽媽打兒子的案件之外,男性受家暴的案件主要還是爸爸打小孩、兒子打老爹、兄長打弟弟之類的。至於婚姻暴力,仍是老公打老婆居多。
無論如何,許多人還是嘖嘖稱奇:「為什麼會有老公會被老婆打?」
內政部「男性關懷熱線」去年接到1萬4千多通求助電話,從這些電話和委託台大王麗容教授所作的研究,發現男性遭家暴的類型與女性不同,主要是「精神虐待」,肢體虐待較少。
哪些原因會促使妻子對丈夫施暴?最近有篇論文,分析桃園縣男性受家暴案件,指出衝突的癥結主要是婆媳問題、財務問題、外遇問題和酗酒等((出自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,林建清)。
的確,這些都是容易令女人抓狂的事。
女人雖然體力不敵男性,卻發展出許多情緒與精神虐待的方法。除了常見的毒舌咒罵之外,如果丈夫外遇,某些太太會到丈夫公司大吵大鬧,甚至寄黑函給老闆,讓他顏面盡失,甚至工作不保。
「人際關係封鎖」也是一種可怕的手段,上至阿公阿嬤、雙方父母、上司前輩,下至兄弟姊妹、親朋好友或子女,妻子到處抱怨先生的不是,讓先生臭名在外,所有人見面都想勸他「認錯悔改」「對太太好一點」,讓他百口莫辯,陷入孤立。或者監控丈夫所有行動,任何社交一律視同出軌,郵件、手機、電話都要無條件讓太太檢視,否則太太就哭鬧不休,甚至威脅要跟孩子同歸於盡。男人再怎麼體格魁梧、孔武有力,遇到這種型態的暴力也是沒轍。
如同暢銷心理作家James Garbarino所說:傳統女孩把她們的攻擊性衝動疏導到所謂「關係攻擊」的範疇,藉由言語或情感的操縱,造成別人的痛苦。新一代的女孩在一種鼓勵自信的文化中長大,自我表達的能力比較好,較不需要使用上述的扭曲方式來釋放攻擊性。然而,她們也看到較多女性暴力的示範,肢體攻擊的可能性變高了。以受全球青少年歡迎的哈利波特故事為例,妙麗在第三集中用拳頭猛擊惡棍,將之打翻在地。大家都欣然接受「必要時,好女孩也會打人」的訊息。這不同於上一代女性認同的典範,那些童話中的公主無論如何被陷害,都不會反擊。
照理說,女人較少使用暴力,這不僅與文化有關,也與先天腦部功能有關。據說男女受到不悅的事物刺激時,起反應的腦區域不同,男性容易連結到腦部管動作的部位,所以常「氣到想『動手』」,但女性卻連結到下視丘,接著影響身體器官,出現胃不舒服、虛弱等症狀,感覺不是想動手,反而是「氣到沒力」。那麼,讓女性火大到施暴的情況到底是如何發生的?
除了患有精神疾病、酗酒、情緒障礙等問題的女性,許多平時很正常的女人也曾在與男人溝通不良時抓狂。
典型的模式是這樣:女人開始抱怨某件事,男人感到無端被攻擊,便以沉默作為一種防衛。女人看男人沒甚麼反應,愈講愈激動,措辭愈來愈誇張。接著,男人想趕快解決這個不愉快的情境,一種是給建議──既然這樣,那妳如何如何不就好了嗎,例如:「工作太累,那妳就不要作啊。」另一種是否認問題的存在──妳想太多了,沒那麼嚴重,例如:「我媽講那樣並沒有指責妳的意思。」「牙膏從哪裡擠有那麼重要嗎。」然後,女人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,更加憤怒,並以更強烈的方式試圖喚起男人的回應,例如提高音量、摔東西等。而男人覺得挫折,認為自己嘗試解決問題,女人卻不講道理,不知道她到底要怎樣。於是男人拉下溝通的鐵門,不再回應,希望藉由獨處的空檔回復冷靜。但女人將此視為一種拒絕,認為自己的存在受到否定,因此出現不堪的言語、肢體的挑釁、或是藉由打罵孩子來刺激男人。男人覺得狀況已經超出可忍受的範圍,開始要求女人停止,或是阻止她罵小孩、摔東西,此時如果表現出較激烈的動作或表情,已經失控的女人往往會叫喊著:「你想怎樣!」「你想打我嗎?你打啊!」之類的,最後就可能失控引發暴力衝突。
兩性常有不同的思維與情感模式,瞭解癥結所在,便能有效地減少衝突。例如,當女性開始抱怨時,男性可以試著了解,她想要的是分享和支持,所以此時給予關注、傾聽、肯定,會比給意見更有效。但是一般男性傾向就事論事、解決問題的任務取向,一聽到問題,就本能地開始想「如何解決」,結果男人愈想解決,女人反而愈生氣。另一方面,女性應該盡量提出具體的訴求,而不是模糊的情緒表達,也試著瞭解,當男人給意見或說「妳反應過度」時,並非為了批評,也不是不重視女人的感覺,而是一種想要盡快除去情緒壓力的習慣。
女人與其對男人說「你都不關心我」,不如說清楚自己到底希望對方怎麼做。男人與其對女人說「別再亂想了」,不如說「原來如此!」「那我可以為妳做些甚麼?」雖然需要更多耐心,但總比打架省力吧。
留言列表